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飯廳 (The Dining Room)

這次去看飯廳,一開始也還是一種去看老朋友的心態。
從《血如噴泉》開始,《九重天》、《專程造訪》,
幾次的公演,好玩的是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覺,不管是整體設計、舞台、演員等等。
《飯廳》是我很喜歡的一次演出。

拉我去看的朋友說,她其實是被這次的小卡所吸引了。
說那個小卡很有誠品看到的宣傳卡片的質感。

一進去就被舞台所吸引。
分為前後的座位,中間圍繞著舞台的中心飯廳。
頂端高高掛著水晶燈,
天花板的掛的雕花(這麼稱呼嘛?)、兩邊鑲嵌在鐵架上的白色木窗以及展示櫥,
一間典雅房子的感覺就出來了。懸浮的中心舞台設計也很棒,
雖然我還是搞不太清楚換掉迴圈顏色的用意。

當然,好的舞台設計也要配上好的燈光。
配合著劇中人物情緒的變動與場景的變換,又或在後面利用燈光的移轉來象徵時光的流逝,
或冷或暖或明或暗,都配合得很好。

這次的演員要不斷的變換扮演的角色,
從小孩子切換到叛逆的高中生,
從青年切換成老態龍鍾的爺爺。
這樣的困難的改變,這些演員卻都成功地演活了這些角色。

劇本也改編得很好,
從外文改成中文演出的劇本,很多時候會因為翻譯的關係顯得彆扭。
然而這次的台詞卻聽起來順了許多,
辭彙諸如「度濫」「gay砲」都拿進來使用,
甚至也加入了中文的笑點(「貴啊!」)

音效
一進來就覺得音樂搭得很好,很符合飯廳的感覺,
就一個貼近生活的劇本而言,音樂也有種平淡地、重覆的生活感。
最後面選了Tizzy Bac的 graceful,真的把情感配得恰到好處。


謝謝。
這真的是一場很棒很棒的演出。


---
為什麼「飯廳」?
一樣是生活,為什麼劇本的場景不選擇「客廳」、「臥室」
(噢事實上真的有,《明年此時》?)

仔細一想,在文化禮儀上,最最複雜的地方就要屬「飯廳」了。
如果是西方,拿刀叉湯匙的順序、桌巾的位置、上菜的位置....
東方也不簡單,座位的分配、拿菜時不該怎麼做、哪些菜不能吃完....
一整套的禮儀下來,還真的要把人搞得頭昏腦脹。

幸好,我們今天已經很少要遵循這麼複雜的禮儀,
拿著飯盒,要看著電視吃、站在廚房邊吃、翹著腳吃,
沒有人會管你。

下半場兩個女孩的對話,
一個女孩忿忿地說,「拜託,這個地方讓我全身都緊繃得不得了。」
另一個女孩卻不斷地興奮地說,「真希望自己能夠這樣用餐。我們現在都還聽古典音樂...」
真正擁有的,不去珍惜;不曾擁有的,卻努力模仿。


所以其實這是一齣記錄著文化的劇。
老爸要兒子坐下來好好享受早餐,不要管會不會遲到。
老媽雖然口上說著讓女兒決定,實際上卻不讓女兒做出任何決定。
被認做是消逝的奢侈文化時勃然大怒。
為了護衛家庭的尊嚴而不顧一切抗爭。


民以食為天,
時光繞著餐桌緩緩推移,
不管城市不斷加快的腳步如何衝擊著文化,
吃飯、睡覺,還是我們天天做的事情。


女主人最後擁抱著幫忙布置、就要退休的老婆婆。
我想那就是劇作家的心情了吧?
身為一個旁觀者,僅能淡然地看著這樣的文化逝去。
只是偶爾我們還是會想念,
那些好好坐下來,一起舉杯歡言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