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個病人跟昨天,有沒有差很多?」老師興奮的問我。
確實,病人的話變多了,表情也變豐富了。走起路來,也比較沒有前一天拖著地走的感覺。
這是一個失智症的病人。
在失智症的諸多病因中,台灣的統計目前最常見的還是屬於阿茲海默症,其次是血管性失智症(1)。這兩項的病因,占了大概70%~90%。屬於可逆性原因的,如營養不良、水腦症等等,僅佔了約2%。
這是一個,之前就已經中風過,被診斷為血管性失智症的病人。
那天家屬把阿伯帶來了門診,跟老師說,他最近感覺狀況比較不好,會更容易忘東忘西。走起路來,好像也比較遲緩。老師作了一些檢查,包括額葉釋放徵象(frontal releasing sign)、電腦斷層等。最後說,有可能是常壓性水腦症(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要不要先抽一點腦脊髓液看看。若是常壓性水腦症,抽掉一點之後,症狀就會有明顯改善,那就比較確定,可以考慮去作進一步的處置,如腦室腹腔分流術(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問問阿伯住哪裡,人在哪裡,帶他來站在旁邊的家人是誰,阿伯流利的回答,表情也豐富。不過問到早餐吃什麼,阿伯就不記得了。還是有短期記憶的喪失。
老師說,大部分的人大概看到他之前有個血管性失智症的過去史,就會覺得,近來的狀況比較差是一個正常的進展,而不去作進一步的檢查。
「然而曾經有病人,做完分流術,還可以到處旅遊一段時間。這對病人是很重要的!」
轉個彎,來到安寧病房,婆婆躺在病床上淺快的喘息著。除了用來引流腸胃道出血的鼻胃管之外,身上已沒有管路。她的老公坐在一旁,臉上的皺紋寫著他的年齡。
他已經陪伴了她八年了。從一開始還可以對談,可以四處走走,慢慢的不太講話,不太會動,住到安養中心。
這也是一個失智症的病人,臨床失智量表評起來是末期。簡單一點說,怎麼捏婆婆,怎麼叫她,都沒有回應。
這次來我們醫院,是婆婆在安養中心發燒了,肺部X光檢查,除了肺炎造成的肺部浸潤外,另外看到了幾顆不明的腫瘤。
伯伯說,別檢查啦,抽痰、點滴也都不要啦。就讓她舒舒服服的走吧!
根據健保局新的安寧緩和給付規定(3),我們用失智症末期的理由,讓婆婆住進了安寧病房。
看著婆婆淺淺的喘,不禁回想起這天稍早遇到的疑似常壓性水腦症的伯伯。
失智症的病人,平均病程大約4~5年(4)。這是一個我們只能減緩,卻不能回頭的下坡路。我們終究會看著我們心愛的人,漸漸的遺忘,漸漸的認不出我們來,最後終於離開。
過程中,有積極,有消極。要竭盡所能的去思考一切可能引起惡化的原因,還是要放棄其中一些些的可能性,讓病人自然的走?
沒有所謂對錯,只有一個個掙扎而困難的選擇。
我們最遠,到哪裡?
--
參考資料:
1. 傅中玲。台灣失智症現況。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第三卷 第三期 LINK
2. Goldman's Cecil Medicine , 24 Ed. Lee Goldman, and Andrew I. Schafer. Chapter 409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
3. 安寧照顧基金會 非癌疾病末期安寧療護專區 LINK
4. 台灣老年醫學雜誌. 民國95 年第1 卷第4 期. 王用亨. 267. 失智症發生後存活時間的重新評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