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霧霧症(Moyamoya disease)

(霧霧症 Moyamoya disease的血管攝影照片)

霧霧症(Moyamoya disease),奇妙的名字其實來自於日文,意思是霧。通往大腦的血管(內頸動脈)末端倘若有地方阻塞住,為了支配大腦不足的氧氣和養分,血管自己長出了細細小小的血管,來供應那些地方。這些小血管在血管攝影時,就會像一片毛玻璃一樣霧霧的,因而得名。這樣的問題在台灣,16歲以下兒童佔 26%,發病年齡約在 9~10歲,成人的好發年齡為30~40歲。

小血管似乎暫時解決了症狀,卻也延伸了兩個問題出來:首先是細細小小的血管不足以供應腦部,也因此大腦偶爾會出現短暫缺血性的症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常見像是身體半邊忽然無力、頭痛、眼前忽然一片黑(暫時性黑矇 amaurosis fugax)等等。如果小朋友的時間拖得久一點,大腦長期缺氧,智力甚至也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這些細細小小的血管較為脆弱,如果破裂的話,那就是出血性的腦中風了。

目前沒有辦法阻止血管閉塞,只能另闢途徑,從原本支配頭皮的血管挖一條放入腦中。這又分間接讓血管長進去和直接接血管兩種方法,就不再細講了。

因為跟隨郭夢菲老師的團隊,在神經外科的期間見到了許多這樣的小孩。重新在醫院裡面跟小朋友打交道,竟然也還滿開心的(或許真的有兒科魂?)。其中一個是十三歲的大女孩了,幾天照顧下來雖然沒有講到太多話,出院前她還偷偷塞了手工作的小章魚給我。

「這麼厲害!」手中紅色的章魚雖然縫線不工整,卻是滿滿的心意。
『唉呀這是材料包做出來的。快把它收起來!』女孩呵呵笑著,有點不好意思。

另一個碰到是一個護理站同仁都叫他「甜不辣」的小胖弟,長得肥嫩肥嫩,頗有彌勒佛的架式。看病歷記載,治療以前不但多次有無力情形,智力似乎還有些遲緩,情緒不穩(emotional lability)。媽媽說,第一次他跌坐在地上不起來時,喊著他沒有力氣時,還以為他在撒嬌,還訓了他一頓。後來發生次數頻繁起來,才開始想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這次住院檢查一切良好。小胖弟還驕傲的跟我說,他在學校作文比賽得獎。

只是小胖弟你真的該運動一下了....

--
更多資訊:
NEJM: Moyamoya disease and moyamoya syndrome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On call 的小小心思





(學校發的值班手機)

雖然on call的職責就在於,手術室裡面如果需要人手時就可以call(on call的職責可以看這篇),大家被排到on call時,內心還是會將它與「在宿舍放假」畫上等號。

所以那天,當我6點被call時,內心有點ooxx。

「喂?木瓜?我今天病房on duty,要麻煩你上刀喔。」

摸摸鼻子,沒辦法,該來的會來,該上的刀還是要去上。雖然說on call主要是負責急診刀,之前大家劃下規矩,倘若上刀的人是今晚病房的duty,到了六點就可以請病房的總醫師幫忙找人。最常找的是on call的住院醫師,不過有時還是會找上小intern。

還好跟到陳晉興老師的刀,老師是我屬一屬二喜歡的老師,氣氛愉快的開完了刀。
不過最愉快的,莫過於開刀開到一半,公務機又忽然響起來。

「登登~登登~」Nokia的鈴聲怎麼聽怎麼刺耳,值班最不願聽到的就是這個鈴聲。但現在不一樣。
開刀房裡面的護理師幫我接了起來,「喂?刀房你好。....是....是他已經在上刀了。」
今天看來運氣不錯,既然on call1已經在上刀,要叫也只好叫下一位on call了,我這台刀開一開就可以走了。雖然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好像不太對,不過對不起啦,今天的on call2。

這台刀一路就開到了十點多。愉悅的換回衣服,出手術室卻發現宛臻坐在外面。跟宛臻提了這件事情,宛臻卻說,
「喔,那通電話是我打的。」
「....」
原來志豪還在上刀,對on call的另一個規定是,如果上排程刀的人上到十點,也就是今天他從早上八點一路跟到晚上十點還沒結束,那可以叫on call 1上去支援。不過我既然已經在手術室裡,也就沒辦法了,幸好志豪不久也就下刀了。

唉。On call的小小心思就這樣破滅了。

不知道是不是老天在懲罰我生出了陷害別人的心,回宿舍不久,十一點四十五分又接到電話,要我去上一台膽囊切除,這一開就開到了半夜三點半。恍惚間,好像看到原本想要拖下水的on call 2 在竊笑。

on call還真是讓人又愛又恨....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移植年代

在一般外科病房,見到許多的移植病患,在台大每個禮拜也幾乎都會碰上移植的手術。不過最令我訝異的,是不少腎臟移植患者是第二次移植,第一次在中國換的,更不在少數。

從1954年哈佛大學Merril及Murray為首的移植小組則首次成功的完成同卵雙生子間的腎臟移植算起,至今器官移植的歷史也已經五十年了。五十年間,器官移植的技術進步神速。老師說,器官移植的成功與否有三大要點,器官的保存,外科手術的技術,以及術後抗排斥藥的使用。

有幸在一般外科病房期間,目睹了一次腎臟移植的手術。器官的保存如今已相當的系統化,在主刀的醫師從夾起血管開始算起,剪開、泡進冰水、灌入保存液,整個流程一氣呵成,務求在幾分鐘內完成。

外科手術的技術,如今各大醫院的移植小組也多有經驗老到的老師。目前仍是大問題的,就剩下最後的抗排斥藥。就算如今的醫學進步,抗排斥藥的副作用依然洋洋灑灑一長串。六七成的人會有高血壓,兩三成的病人會得到糖尿病,肥胖、高血脂....付出的代價果然很高。

儘管如此,和洗腎相比,腎臟移植的病人生活品質實在好太多。目前移植後的存活率高達九成,不必一個禮拜兩三天在醫院裡面枯等三、四個小時,若活得夠久的話,算一算,比長期洗腎的醫療花費還低。也難怪現今移植的病人是越來越多了。


--
進一步閱讀: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LC(腹腔鏡膽囊切除)

到了一般外科轉眼兩個禮拜,也跟了不少刀。
雖然每天都過得很疲憊,轉念一想,在外科的日子過完了,以後這樣換手術衣、刷手上台的機會,又還會有幾回呢?這樣想想,換上綠烏龜的衣服站上手術台,心情也就好多了。

臺大醫院9B主要是肝臟的外科病房。
雖然稱作「一般外科(General surgery)」,其實業務範圍主要是肝膽胰及消化道。大致以肝臟為界,以上(如胃)為9A的範圍,以下(大腸、直腸)為9C的範圍。一個外科占了三個病房,可見量有多少。

9B的業務主要就是肝臟。兩周下來,看得不外乎是切肝腫瘤、射頻電燒(Radiofrequency Ablation)、肝臟動脈化學栓塞(TACE,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sm)等等。最簡單的刀,還要屬簡稱LC的腹腔鏡膽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一般在肚子上開四個孔,一個放腹腔鏡,另外三個放內視鏡器械。用各式器械小心地把膽囊和肝臟分開,中間躲過許多動脈、靜脈和膽管,分別用線綁住燒斷,最終將膽和肝分開,將膽囊從肚子裡面抓出來。整個手術一般而言大約一兩個小時就可以結束了。

不過整個手術的高潮,還得屬最後把膽囊打開的那時刻。每次出來的石頭,總是讓人驚奇不已。大多是暗綠色2~3公分的大大小小石頭,也有黃色的膽固醇型膽石、幾頭尖尖的碎石,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某一次拿出了直徑5公分的大石頭,到底怎麼長出這麼大一顆石頭的,病人大概很會忍痛吧?

摘下來的石頭通常會留給家屬,膽囊送去病理部檢查。不知道有沒有人會把石頭留下來做紀念,就像小時候拔下來的牙齒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