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情感

就是太飄邈了,我們才不斷地試圖去證明
情感的存在

一定要眼淚才叫難過
一定要高聲才叫生氣
一定要笑容才叫高興

多害怕那只不過是社會化的產物
自己是不是個人造人,被內建了晶片
內建指令,
當別人說笑話時要笑一下
眼前有垃圾時要記得撿起來,不要視而不見走過去

因為禮貌、公德心、慣例,一切讓這個社會鍵結維持的美德
because we want to be loved.

之前看到Mother Teresa一句話,
there are many in the world dying for a piece of bread,
but many more dying for a little love.
看到的時候其實是很震驚的,
當生存下去都成了問題時,誰還會去在乎一點love呢?


而事實答案也很顯然,
許多的我們,不正在渴求著一點點的關懷與愛嗎?

前幾天參加自閉星雨的社課,
這些自閉兒小朋友被譬喻成「不小心降生來地球的外星人。」
他們不懂得社會的規範,
講話時不會看著你的眼睛,
不斷地蹦出同樣的話語。

籌訓貞佑說,她曾經碰過一個小朋友,
當他來營隊時,跟她說:「我這次要交很多很多的好朋友!」
結果他的行為卻讓人傻眼,
只要有小朋友一接近他就把那個小朋友推開。
後果當然是沒有人肯跟他做朋友。

貞佑說,這大概是因為當有人靠近時,
那個小朋友會緊張,
當緊張時就會把對方推開了。


這套社會自有他運行的一套規則,一套manner
我們都順著他走。

我依然願意相信我的情感,
喜歡、厭憎、高興、難過,有時也不要歸因了。
只要相信,它就真實存在
....吧。


註一:引述Mother Teresa的原文

2 則留言:

lauhing 提到...

如果一般的行為模式去了解一個人,那等於是用平時固定的參照框去了解一個人。

像《易經》就可以用很多參照框去了解,因為這樣,也引來不少難解。

看來試圖了解一種現象時,參照框的選擇,是相當根本而重要的問題。

莊子的文章充滿創意,也是來自於他能跳脫常人的參照框,而選取多重的參照框,才能發現不一樣的價值。

你只看到我的回應,顯然你按的RSS是第一個,那是回應專用的。

你得按第二個RSS,那才是文章的訂閱。

lauhing 提到...

http://gaea-choas.blogspot.com/2007/03/blog-post_18.html

這裡有一篇關於網路在樂生事件中所呈現的力量。

我想,你也許該留意一下,這個事件裡頭有那些轉折點,這些轉折點是那些力量促成的。

個人運用最少的力量,發揮最大的功力,網路是乎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