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撕裂傷口感染的危險因子,其中是否包括在「黃金時間」內關閉?

撕裂傷有沒有所謂的標準處置,來避免感染的發生?

雖然撕裂傷的病人天天在急診室裡出沒,目前仍沒有一個清楚的證據告訴我們哪些傷口是「高風險的」。Quinn等人做的研究[1]試圖告訴我們這個答案。



這份由Quinn等人所主導的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蒐集了2008年到2009年間,來到參與此計畫的三間醫院急診的撕裂傷患者。在到急診並接受處置的同時,讓病人完成系統性的問卷。30天後,再以電話訪問這些患者,詢問他們傷口感染以及美觀的狀況。一共2663位病人完成此份研究。

結果顯示,遭受感染的傷口通常較醜(RR 2.6, 95% CI 1.7 to 3.9)。 而傷口感染的顯著影響因子包括糖尿病(RR 2.70, 95% CI 1.1 to 6.5)、下肢撕裂傷 (RR 4.1, 95% CI 2.5 to 6.8)、污染的傷口 (RR 2.0, 95% CI 1.2  to 3.4)以及超過5公分的撕裂傷 (RR 2.9, 95% CI 1.6 to 5.2)。

這篇研究最有趣的其實是那些「非顯著的」因子。傷口是否在12小時內被縫合和感染、美觀與否都沒有關聯。Quinn等人回溯這種想法起自於1980年代的研究,那時的研究者認為,傷口開放越久,遭受感染的機率就越高。不過該研究並無詳細描述消毒的方法。而最近的研究,包括此篇,則發現這種「黃金時間」的觀念已不復存在。這可能和消毒方法以及儀器的改進有關。

預防性的抗生素是否應該使用目前仍有爭議,而Quinn等人認為上述那些高風險的病人可以考慮使用。



Ref:
1. James V Quinn, Steven K Polevoi, Michael A Kohn. Traumatic lacerations: what are the risks for infection and has the ‘golden period’ of laceration care disappeared? Emerg Med J 2014;31:96-10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