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大腸切除術後接合處滲漏

















第一次嘗試用自己畫圖的方式解釋(避免版權問題)。圖很醜還請大家見諒....

大腸(colon)可以分成幾個部分,由近端到遠端(肛門)可以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sigmoid colon)。乙狀結腸接至直腸(rectum),連接肛門,食物在體內的一生到此告一個段落,進入下水道展開糞便的一生。
大腸直腸癌症的治療方式,切除是首選。切除方法因腫瘤位置不同而異,不過大抵上的做法都是相同的:辨認出腫瘤位置-->截斷供應該段腸子的血管-->切斷該處腫瘤-->將兩段腸子接合。

接合的方法,在以前是用手縫的。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在進行內視鏡手術時我們多採用類似釘書機的方法,圖示如下:

將腫瘤切除之後,留下兩個盲端。在靠身體的這端,我們裝上一個蘑菇頭,讓柄的部分穿出來。另一端則有個長柄狀的器械,讓頭也露出來。讓露出的兩端吻合之後,旋緊,器械會自動將兩端釘合,將中間重疊的腸子切斷,重新讓兩段腸子變回一段。想看實際的器械可以到這邊





 研究指出,比起古早時代用手縫的,器械吻合發生滲漏的機率比較低(Ref.1)。然而就算這樣,總體上還是有3-6%的病人在手術後發生接合處滲漏。通常滲漏發生在術後5-7天,而那些切除部分越靠近肛門的滲漏的風險越大(一般覺得6cm以下都算高風險)。

 滲漏發生後,目前初步的處置方法就是給予廣效型抗生素及禁食,前者避免感染,後者讓腸道得以好好休息,希望接合處會慢慢恢復。然而,也是有不會好的情形。這時就得進手術室再次開刀。不同的醫師對於原本的接合處會有不同的選擇,不過大概都會在近端腸道上再做一個「去功能化」造口(defunctioning stomy),讓食物殘渣從造口處出來,接合處得以休養生息。

 有些醫師因此會對高風險的患者進行預防性的造口避免滲漏(Ref.3),不過這就得寫更多篇幅了。

Ref:
1. Stapled versus handsewn methods for ileocolic anastomoses.
2. Uptodate: Management of anastomotic complications of colorectal surgery
3. Defunctioning loop ileostomy with low anterior resection for distal rectal cancer: should we make an ileostomy as a routine procedure?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1 則留言:

蔡靜靜 提到...

請問為什麼在接合處會發生滲漏呢?